【迎新特辑·悦读感】中华文明核心价值: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发展的路径选择
编者按
为倡导无功利阅读,自2013年起,中山大学每年都倡导新生阅读一本经典名著。今年学校“悦”读感活动倡导新生阅读《大学》或《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国学流变与传统价值观》。
《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是陈来教授的一部分演讲稿合集。它深入浅出地阐释了中华文明的传统价值观与思维模式的内在意蕴。作者在开篇便从中华文明早期哲学思维和宇宙观的性质与特征引入,指出其注重整体、连续、关联的倾向,从最初的哲学思维入手将中华文明的思维方式与价值取向透彻地梳理了一番。其次,著者以历史为轴分别对国学的源流与近代国学的发生演变作了简介。书中提到,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对于当今全球关联社群、合作政治、和谐世界的建设仍具有普遍的意义。我想借本文从精神文化的角度浅说自己对于这点的看法。
在世界文化开始互相接触交流以来,西方国家的强势使得其文化在数百年间一直向外输出。由此,在全球化的第一阶段间,世界文化一定程度上有西方化的趋势。近几十年间,这种趋势更加明显,不仅表现在文化产品、文化艺术的输出,更表现在价值观的输出上。这种带有西方化特征的文化全球化造成使其他文明受到西方价值观影响与动摇。以中国为例,大约从五四运动时期开始,许多外国哲学家及其作品被引入中国之后便有被推崇之势。诸如“尼采热”与“弗洛伊德热”的西方文化思潮在中国唤醒了人们内心中重视个人、自我等偏向西方近代价值观的一面。更甚的是,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下,中国社会个人主义与实用主义显现出开始盛行的迹象。在这个时间段,世界文化向西方价值观的“倾斜”一定程度上是造成现代世界社会的诸多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这在个人精神生活的层面上表现为人们过度的物化,以及精神世界的空虚荒芜。在集体的层面上则表现为世界范围内不断持续的各类冲突与问题。英国脱欧、欧洲极右势力复兴、土耳其问题等一系列问题与矛盾给西方价值观指出的通往自由民主的世界的道路蒙上了一层雾纱。
前加拿大总理莱斯特·皮尔逊曾说:“人类正在进入一个不同文化必须学会在和平交往中共同生活的时代,相互学习、研究彼此的历史、理想、艺术和文化,丰富彼此的生活。否则在这个拥挤不堪的窄小世界里,便会出现误解、紧张、冲突和灾难。”这既在一定程度上预示了强调和谐高于冲突的中华文明在未来将起到更加重大的作用,又与著者在书中呼吁建立“多元的普遍性”,以期使全球的各种文化形态相对化、平等化的理念不谋而合。实际上,中华文明的哲学中已经明确地表现出了天下的胸怀。儒家的“四德五常”以“天下大同”作为社会理想。“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莫非己也。”“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溥天之下,莫非王土。”中华文明的哲学讲究将世界作为一体来思考,并将天下之事视为每个人的责任。这种站在天下的立场上思考问题的方式既契合中华文明注重关联、关系的特点,又为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观对世界发挥其价值提供了基础。未来的世界在文明上将会是一个各种文明互相交流、补充,为人类提供精神上的支持的世界。在未来世界文明的交流中,由于各文明间日益频繁的交流与融通,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有机会从更多的文化中汲取养分,去应对精神世界潜在的各种问题。
早在上世纪中期,从铃木禅师战后再次赴美开始,渴求精神寄托的美国人就将目光投向了禅宗。“垮掉的一代”通过游历东方、冥想修行来逃离现代文明,追求内心的安宁与满足。这表明为了走出精神困境,西方人已经在主动在西方文明之外寻求出路。著者在书中提到,中华文明的气质与那些重视来生和神界,视人世与人生为纯粹幻觉,追求超自然的满足的取向有很大不同,更倾向于积极的、社会性的、热忱而人道的价值取向。实际上,与许多文明不同,在中华文明的哲学中没有过外在的主宰,有的只是宇宙之内的主宰,也因此更倾向于从人本身去探讨问题。《荀子》提到“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人是地位极高的主体,参与天地化育、大化流行。人完善自己,以期求从内在,而非外在于自身(如神佛等)的层面去突破自己,其根本目标是追求整体的和谐。相比以禅宗为代表的出世价值观,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观对于精神困境之中的现代人而言能够更多地提供在处理入世的问题上的支持,帮助他们从内而外地面对乃至化解精神的困境。
在建立“多元普遍性”的意义上,著者提出,如果说在全球化第一阶段,文化的变迁具有西方化的特征,那么在第二阶段,则可能是西方回到与东方相对的地位。随着西方文明在全球化第二阶段显现出的退回原位的趋势,中华文明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在未来必将继续增大。子曰:“君子和而不同”。中华文明特有的价值观的取向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华文化在文化交流之中的行为特征。与西方文明“克服非我”的倾向不同的是,中华文明的观念更加强调和谐,追求价值的实现的过程也将倾向于以调和、互补的方式来进行。“中华”具有的是文化上的意义,而非种族的意义。换言之,通过冲突、征伐其他民族来扩大自身文化的影响力对于中华文明来说并不是必要的。如张载所言,“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中华文明在看待万事万物的矛盾时追求相反相成,认为走向和解,达到和谐才是最理想的出路。而当今的中国来到世界舞台的最前方,不采取如昔日的荷兰等国作为崛起的大国挑战已有国际秩序、打破已有国际安排的做法,而是主动担负起国际责任,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行动与中华文明的特质相符。随着世界格局的改变与中国的日渐强大,中华文明在全球将站到一个更加显要的位置上,它扩大影响的方式将不是侵略性的,而是通过更多人的了解、认同来渗透、调和世界文化,并将成为世界文明在未来发展的一条大道。
撰稿:徐厚杨(17级新生)
编辑:李心宇